你身邊是不是有這樣幾個人:
他們唱歌愛跑調,
但很有表現欲,
唱得比誰都投入、深情,
且渾然不覺自己已‘跑’遠。
唱歌時,總會有個跑調的朋友帶跑你!
其實國外科學家很早就提出,
唱歌跑調是一種病,
它的名字叫失歌癥。
真有這么回事嗎?
唱歌跑調的情況,身邊比比皆是,不少人在網上吐槽
上學時宿舍就有室友唱歌老不在調上,但是她本人從來不覺得自己跑調了,還很喜歡睡覺前給我們唱她新學的歌,前兩年各種崩潰,后兩年她一唱我們就輪流收拾她。
”也有網友自曝:“別人一聽就能記住,我學唱歌卻那么痛苦,小學學唱歌就像初學英語一樣,要用符號標注才能記??!現在英語學會了,歌還是學不會。
外國科學家說,其實,唱歌跑調是一種病。
早在1878年,英國科普作家格蘭特·艾倫就描述了失歌癥者。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癥的論文才正式發表,這項研究的負責人是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伊莎貝拉·珀利茲。 近年來,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比爾·湯普森教授對失歌癥進行了新研究,研究表明,有4%的人患有這種唱歌不著調的毛病。研究稱,這些人擁有正常的聽力、智力和記憶力,卻完全無法感知音樂。他們不能準確地唱出一首歌,不過他們往往意識不到,以為自己唱得還不錯。而且對他們來說大多數曲調聽起來都差不多,如果聽不到歌詞,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們也聽不出來,不和諧的和弦令大多數人避之不及,他們卻不覺得難聽。 此外,還有研究者認為失歌癥患者不單純是音樂上的不足,可能還存在溝通障礙,如辨別不出對方語言中傳達的生氣、害怕或諷刺等情緒。他們經常會遺漏對方通過語調表達的“弦外之音”。 那么失歌癥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? 有些人認為,唱歌跑調是嗓子條件不好,言之鑿鑿地說是天生音域不寬。不過南京市第一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鄧毅否認了這種說法,跑調和音域是否寬廣不是一回事。“音域是先天和后天的共同影響,先天的自身條件以外,后天環境的熏陶可以改變,但像慢性喉炎、聲帶息肉等器官性的病變,會引起聲音啞,從而影響音域,但是失歌癥,和器官的構造沒有關聯,可能跟大腦遺傳有一定的關系。”對此還引發了一個最具爭議的精彩辯論。 失歌癥能不能治好? 01 正方觀點 1.通過視唱練耳,人人都能成為音樂家 2.跑調的問題可以通過視唱練耳來解決。通過視唱、讀譜、練耳,提高對音高的分辨率。“我們常說五音不全,其實音樂上沒有這個話。沒有一個人不能搞音樂。經過訓練人人都能成為音樂家,只是人的天賦有好有壞。從專業上來說不承認有‘失歌癥’病。” 02 反方觀點 1.唱的都是鋼琴縫里的音,拉不回來了 2.跑調分兩種,一種是先天性音樂缺失,開玩笑地說,就是唱的不是鋼琴琴鍵上的音,而是鋼琴縫里的音。還有一種是因為缺乏技術方法和訓練,不知道音的具體音高,從而唱不到標準音高,出現走音。一般來說,相近的音高不容易走音。音高跨度較大的音,更容易走音。而跑調,與音之間跨度的大小就沒什么關聯了,不論什么音都唱不準。 推而廣之,跑調的人空間感也差? 外國科學家們還大膽推測,或許在大腦里,音高還跟空間存在著某些關聯,2007年發表在《自然》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提示,人對音樂中音高部分的處理可能與空間認知能力有關。研究選擇了失歌者、普通人、音樂家三組不同的人作為研究對象,然后對他們的音樂能力以及空間認知能力進行測定。 音樂能力的測定主要依據音樂能力測評表——蒙特利爾失歌癥系列測評,空間認知能力則體現在對立體圖形的旋轉能力方面(就是空間想象力)。研究者們發現,失歌者的空間處理能力較其他兩組差許多。不過,在被要求同時進行空間處理和音高識別任務時,正常人和音樂家的錯誤率就會較單獨完成一項任務時明顯升高,而失歌者則無顯著改變。 研究人員就此推測,在人的大腦中,空間處理與旋律識別這兩個認知過程之間存在一定的重疊,當同時進行這兩項進程時,可能因存在沖突而使得正常人和音樂家的錯誤率明顯升高,而失歌癥與空間處理能力受損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相關性,所以他們單獨或是同時進行空間處理和音高識別的錯誤率沒有差別。不過,記者詢問了腦科方面的幾位專家,都認為兩者沒有直接關聯。“左側半腦以語言為主,右側半腦以空間為主。右利手的人空間感、幾何、美術等能力都與右半腦的額葉有關,與掌控語言的左側額葉的發育沒什么關聯。” 一般情況下,聽歌是享受 然鵝,聽跑調的歌是要命 唱歌跑調而不自知,這種人不在少數! 如果這位靈魂歌手是你的上司 如何不失禮貌地避免被這種噪音困擾呢? 悄悄的戴上一副防噪音耳塞, 然后就可以盡情地 假裝沉醉在對方優美的歌聲里了 那就趕快拿出手機 測一測他的跑調噪聲值 留作證據 以后可以時不時地 拿出來嘲笑他
每次唱歌都是一次大型噪音制造現場!
上一篇:為什么很多人討厭聽到自己的聲音?